1. 首页
  2. 不懂就问

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桥的由来

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桥的由来

在安徽全椒有一座名桥,叫太平桥。按照我国风俗,正月十五闹元宵后,就意味着春节真正过完了。但在大文豪吴敬梓的故乡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却有一个在正月十六才举行的大型民俗活动——“正月十六走太平”。

每年正月十六,城内万人空巷,四乡八邻、扶老携幼、倾家出动,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这座太平桥上走一走,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为壮观,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以此祈祷风调雨顺、逢凶化吉、消灾去病、平平安安。此民俗走太平,亘古至今,传承不息,是全椒独有的传统民俗文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传承时间最长的健身走活动。

一、“走太平”由来

全椒走太平,自东汉开始,延续至今,盛况不衰。有《汉书》记载为证:“天下太平,五谷成熟”,此为全椒走太平之肇始。

南北朝梁,宗懔写了一本《荆楚岁时记》,对走太平桥这一习俗有专门描述,书中介绍楚俗以正月十六日为太平日,是日出行,谓之“走百病”,因桥谐音“瞧”,走桥即“瞧病”,是为了消灾祛病。这也是根据《汉书》上“天下太平,五谷成熟”之说,对沿习走太平桥此民俗所作的描述。

明泰昌《全椒县志》记载此桥为贺橹桥。为沿习正月十六日“走太平”这一楚俗,清康熙年间,改“贺鲁桥”为“太平桥”,清康熙《全椒县志》有此记载。

民国九年《全椒县志·风土志》又记载:正月十六日,倾城士女出游于东门太平桥,取祓除不祥之意,不知何昉。谚谓之‘走太平’,是日谓之‘太平日’。描述了正月十六日走太平这一盛况。

“正月十六走太平”为古代淮河以南地区许多县乡镇共有的一项以祈福为主的大型民俗活动,起源年各不同,意义基本一致:祈祷平安!然而,斗转星移,春来秋往。这项民俗活动在各地陆续消亡,唯有全椒县这一民俗活动被一代代传承至今,并不断升华。现已为国宝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民俗专家们称为中华古老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全椒走太平传承不绝,和三个历史人物有关,为东汉初全椒长刘平、隋开国大将军贺若弼、明永乐年都御史陈瑛。此外,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有个传统的行走路线,即三桥两街。从积玉桥(汉代建)进入袁家湾老街,过洪栏桥(宋代建),走到太平大街,最后到达太平桥。这些独特的习俗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从而使全椒走太平历承近两千年而不衰。

(一)传承之始

全椒走太平传承之始,加入了纪念清官刘平,有清风化雨,普洒甘霖的意蕴,使得“走太平”民俗比其他地区更显厚重。刘平,楚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字公子,据传,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27)拜全椒长。他为官清正,狱无系囚,百姓各安其业,人或增资就赋,或减年从役。德化所至,虎皆西渡。

全椒民间传说,有年大荒,刘平将朝廷拨付可修三十里城池的款项用于赈灾,余钱仅修了三里的小城。这就是全椒老城的“街包城”(一般建城均为城墙包围街道,独全椒街道包围县衙)现象。刘平因此罢官获罪,押解京城。百姓得知消息后,倾城相送至城东小桥,此日恰为正月十六,百姓皆焚香燃竹,祈求祝愿,声倾九天。

此后年年此日,百姓都要到桥上走一走,以示怀念,渐渐衍化成一大民俗——走太平。而据《汉书》记载,刘平是因病去职的。由于全椒百姓的祈福,刘平身体竟神奇痊愈了。于是到京城任侍中、宗正,名列九卿,名垂青史。

(二)传承中期

走太平传承到隋唐,由于南北战乱,几近失传。全椒又因纪念隋开国大将军贺若弼,而得以传扬。太平桥位于县城东侧襄河支流上,相传最早是一座小木桥,夏秋季如遇洪水或将小木桥冲垮,或将小木桥没入水中。

民国九年《全椒县志》记载,太平桥又名贺橹桥,隋大将贺若弼伐陈时,驻扎全椒,造橹于此。贺将军见全椒民风纯朴,遂派人帮助训练民团,以提高护国安邦的能力。贺将军见城东小桥年久失修无法抵御春夏洪水,为造富于民,又亲自率人在原桥处建造一座较大的新桥。全椒百姓为纪念这位恩人,将新桥取名“贺橹桥”。从那以后,人们在追忆清官的内涵中,又增加保国安民,护国安邦、造富于民的成分。

(三)定型时期

全椒“走太平”到元末,也和其他地方“走太平”一样,几近传绝,此时又加入了第三个历史人物陈瑛,焕发了新的生机。

康熙《全椒县志》记载:明永乐初年,一术士提出,如把全椒城的笔峰山加高,可多出举子。教谕吴颖便率一帮秀才前往彼处培土加极。恰巧一总旗官过此,与秀才发生口角受辱,因总旗是湖南人,“举”“主”读音不分,到南京诬告全椒人欲培土出“主(举)子”,有谋反之举。永乐帝欲血洗全椒,都御史陈瑛是滁州乡亲,闻之乃禀:椒人淳良,断不能造反,愿以自家性命担保,于是全椒冤白。陈瑛死后,椒人将其衣冠葬于太平桥高垅上。走太平又增加了福佑乡亲,扶危济难的乡亲乡谊成份。

至此,全椒“走太平”,在传统健身走的意义上,增加了清风化雨、普洒甘霖;保国安民、平安地方;福佑乡亲、抚危济难的诸多内容,完成了民俗的升华。

(四)路线和盛况

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传统的行走路线三桥两街。从汉代建的积玉桥进入袁家湾老街,过宋代建的红栏桥,走到太平大街,最后到达太平桥。这条路线民俗意义深刻。走三桥,取积玉之“玉”,红栏之“栏”,太平之“平”,即谐音“遇难平”,遇到灾难和困难皆可平定;走两街,取袁家湾之“袁”,太平大街之“平”,即谐音“团团圆圆”和“平平安安”。这条传统线路长约五华里,三桥一桥更比一桥高,步步高升,心平气和,人的生理机能调度有序,调节有度,是非常适宜的健身走里程。

“正月十六走太平”作为全椒独特的民俗,中华民族民俗的活化石,传统健身走文化,国保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广为人知。影响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周边江浙沪、上至京津塘、下至粤闽桂,皆有人专程到全椒走太平,祈大运。美、澳、意、日、韩、德等国外友人皆结队前来,目前每年参与活动的人数已达四、五十万人次。

二、太平桥的历史演变

(一)原来的太平桥

太平桥位于全椒县城东门外里许,是全椒著名古桥之一,全椒走太平自东汉开始,当时此为城东一小桥。明泰昌《全椒县志》无太平桥的名称,名为贺橹桥。

据民国九年《全椒县志》记载,太平桥又名贺橹桥。隋大将贺若弼伐陈时,驻扎全椒,造橹于此。见城东小桥年久失修无法抵御春夏洪水,为造富于民,贺将军亲自率人在原桥处建造一座较大的新桥。全椒百姓为纪念这位恩人,将新桥取名“贺橹桥”,桥之东西各有一牌坊,题额分别为“江淮背腹”和“吴楚冲衢”,说明这里是居长江淮河的前后,是古代吴楚两国来往之要冲。

因每年正月十六以后,节届“雨水”就已进入春耕生产的季节了,为沿习正月十六日“走太平”这一楚俗,清康熙年间,改“贺鲁桥”为“太平桥”,让人们在春耕开始之前,作一次尽情的效游和祈求。清康熙《全椒县志》有“贺橹桥”改名“太平桥”的记载

太平桥是旧时滁州至庐州(今合肥)古驿道的必经之桥。滁全、合浦公路建成初,公路经过此桥,后公路改道,该桥闲置。民国二十年(1931年)前后,国民政府全椒县建设局曾经修整过。当时太平桥为石拱型单孔桥,孔径1╳4.5米,全长5.0米,高2.0米,宽4.0米,建国后曾改为木面桥,后来又在桥上增铺了砂土。

(二)第二代太平桥

随着走太平的人数不断增多,原来的小桥已经无法承载,全椒县政府决定重建太平桥。1992年9月重建工程动工,1994年2月竣工。重建的太平桥为传统风格、现代结构的钢索斜拉人行桥,桥长90米,宽3.56米,桥体的两端各建一座高耸的桥亭,琉璃筒瓦,飞檐翘角。

桥亭内外两侧分别镶嵌着“江淮背腹”“吴楚冲衢”蓝底金字牌匾。桥体为圆钢栏杆,两端为白色玉石栏杆。桥头河堤各建一座八角凉亭,供游人小憩。太平桥两岸新襄河大堤蜿蜒数公里,树木花草争奇斗艳,岸畔垂柳依依,拂弄清波,成了天然的公园。

清晨人们踏着晨露锻炼,晚上人们披着月光散步。一年四季,朝夕游人不绝。重建的太平桥既有古典意韵,又充满着现代气息,成了当时全椒的一大人文景观。

(三)如今的太平桥

“走太平”影响力越来越大,“走太平”人数逐年成倍增长,到了2010年,走太平的人数已达到30万人,斜拉桥已无法满足“走太平”的需求。再加上太平桥桥面太窄,结构老化失修和不堪重负的状况,太平桥已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

2010年10月5日,太平桥拆除再建工程开工,仅用3个月时间,再建的太平桥建成并投入使用。再建的太平桥是三跨连续梁的廊桥,桥梁跨径为101米,桥面宽16米,中间桥面宽为8.8米,两侧廊道各3.6米宽。

桥面用花岗岩石板铺面,桥墩是拱门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头建有四角重檐亭4座,主墩位置的横梁和桥面各加宽2米,形成观景平台。中跨的桥面两侧建有避雨遮阳的仿古长廊。再建的太平桥具有浓厚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成了襄河水利风景区重要的人文景观。

奔流的河水见证了太平桥的“前世今生”,那端牵着曾经,这头系着今天。千年太平桥,作为走太平的见证者和守护神,完成了从历史到现代的完美“穿越”。

三、“走太平”民俗文化现状

全椒县位于安徽东部江淮丘陵区,江淮分水岭南侧,地理环境独特,历史悠久,西汉建县,自古以来,文化底蕴十分丰厚,“走太平”正是在这片文化热土上蕴育而成的。怀念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纪念一个造富于民的将军,感恩一仗义执言救了满城百姓的恩人,执着的全椒人代代相传,其独有的传统民俗,传承至今,盛况不衰。

近年来,全椒走太平一年胜似一年,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众、活动内容之丰富,在全国首屈一指。影响力传至全国各地、东南亚和欧美等地。走太平已成了传承全椒传统民俗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一)全力打造“走太平”民俗文化

全椒走太平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此风俗在淮河以南地区传承至今,深深扎根于民间;体现中华民族祈盼太平、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优良传统;反映了百姓崇尚清廉、拥戴爱民清官的良好愿望。“走太平”不仅是全椒的宝贵民俗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吉祥文化的代表。

当今时代,全椒走太平还显现出较高的社会价值。一是休闲健身。“走太平”使得参与者的身体得到锻炼,通过活动彼此交流感情,可以释放心中烦恼,平衡心理,以舒畅的心情面对工作;二是教化人心。人们在活动中可以感受到亲朋好友在一起的快乐,增加家庭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体现长幼尊孝、礼信仁爱;三是旅游开发。充分挖掘太平文化的旅游价值,对发展地方经济,传播全椒地方特色文化,让省内外及国际友人了解中国灿烂的民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全椒县委、县政府全力打造“走太平”民俗文化,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民俗文化元素,丰富太平文化物质形式,以此作为整体提升全椒发展实力和城市形象的一项重要举措。县委、县政府投入巨资,规划和建设了太平文化广场和太平文化街区,将其打造成精品工程、传世工程,全椒百姓的精神家园。以“走太平”活动的游线串联各个景点、景区,将以“走太平”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活动常态化,年连举办,不断传承下去。

太平文化广场

从建筑结构层面看,太平文化广场以太平桥为中轴线,南北建设对称的标志性建筑,单体建筑景观设计为中国古典园林风格,体现集会功能、演艺功能、文化功能和休闲功能。广场总占地面积14.6万平方米,其中,南广场总占地面积8.7万平方米,北广场总占地面积5.9万平方米。广场以太平桥、太平阁、太平亭、贺橹楼为主景,形成太平文化街区,集楼、台、亭、阁、桥、观、轩、廊等古建筑风格之大成,大力弘扬全椒传统太平文化,配套建设文化馆、图书馆、民俗展示馆、沿街商铺、美食街、照壁、牌坊、雕塑、广场、树阵等,并启动积玉桥广场、红栏桥广场、袁家湾老街和内襄河的整治工程。南广场东侧紧邻吴敬梓路,南至古城巷口,西至太平桥向西约110米处,北至内环路口。北广场东至吴敬梓路,南至新襄河河堤,西至新龙河,北至雅园小区。

从民俗文化内涵看,太平文化广场由走太平、说太平、享太平主题三大文化体系组成。“走太平”,即太平桥和祭坛,祈福并走过太平桥;“说太平”,即叙述太平文化起源和内涵,展示和谐社会建设成果,由民俗和各种展览构成,是太平溯源和社会建设成就展示;“享太平”分为赏、养、乐。赏:丰富的古建及地方民俗文化,广场汇聚的十余种各式古建形式,堪称古建文化园;养:以文化涵养民俗、传承文明,由图书馆、一系列文化陈列布展组成;乐:人民享受太平游乐其中,由文化馆、美食街、市民活动广场及民俗街和旅游休闲构成。

太平文化街区

太平文化广场的主景太平文化街区,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以新襄河为界,分南北两部分,南部街区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北部街区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街区中间由太平桥连接,是一个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购物和民俗展示、文化欣赏、文化研究、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区。

太平文化街区建设取唐、宋、清及现代建筑风格之所长,汇聚多种古建筑于一体,堪称古建筑文化园。游客及群众在此可以欣赏古建之美,品味地方美食,感受历史文化,丰富文娱生活,享受发展成果。

南部街区主要建筑物有民俗老街、图书馆、文化馆、沿街商铺和襟襄湘湖。广场迎面有牌坊和照壁。牌坊上的“太平坊”三字摘自东汉人所创《西峡颂》,由当代著名书画家,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尉天池挑选临撰。横梁上书“大明正统七年敕谕永蹈厚表励乡俗”,意思是明英宗朱祁镇表扬全椒人民忠厚诚实、民风淳朴、风俗和美,这也意味着全椒“走太平”民俗从明朝起就受到了朝廷的重视。

北部街区建筑主要是沿街商铺、美食街、太平阁、纪念馆、名宦祠、太平井等。

太平文化街区主景贺橹楼,为纪念隋朝大将军贺若弼而建造。其牌匾及一楼楹联均由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马啸所做。百舰下金陵,想当年洛阳才将,治橹于兹,指顾三吴收袖里;一轮临玉宇,看今夕椒邑士民,走桥不息,相期四海尽灯中。这也是为了纪念当年贺若弼桥下造橹,顺风南下,大破金陵,活捉陈后主一事。贺橹楼具有光泽好、强度高、耐腐蚀性强等特点,广泛适用于重型建筑、桥梁、渔船等。贺橹楼选用菠萝格也是因为当年贺若弼桥下建筑战船所用材料即为菠萝格,以示纪念。

太平文化街区主景太平阁,雕梁画栋、大气磅礴,是太平文化街区的主要建筑之一,建筑面积达2300平方米。自明朝正统七年皇帝赐谕牌坊之后,全椒人民为感皇恩,自发组织出钱出力在太平坊的对面建造了太平阁,后毁于战火。如今的太平阁是在原址上复建的,复建后一楼将摆放全椒长刘平雕像,纪念他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二楼采用图文、多媒体方式集中展示全椒县“走太平”的历史演变;三楼供奉“福禄寿喜财”五福神像,成为游客祈福消灾、祝寿求财的好去处。太平阁的建造风格有多重含义:太平阁四面均由“太平”两字反复叠加,和阁名相呼应;太平阁建造所用木材为桉树,也是取平安、太平之意;太平阁形状为四面五角,寓意五谷丰登、年年有余;太平阁高33米,也就是九丈九尺,而九在古代是最大之数,也是最吉祥之数;太平阁的建造堪称经典,继滕王阁和蓬莱阁之后跻身中国第三大名阁。

每年“走太平”时,老百姓走到太平井边,燃烧烟花爆竹后,都要往井里投掷硬币;据说如果硬币平着往下沉,就预示着投币的一年将财运亨通。太平井井亭上方无顶,到了正月十五、十六子夜交叉之时,月亮从洞口照入井中,三点一线,形成一井映双月的独特景观。

北广场左边的建筑群为名宦祠,是为了纪念全椒西汉置县以来史书上记载的名宦而建造的,其中有东汉年间武功盖世的全椒候马成,“政有恩惠,百姓怀感”的全椒长刘平,梁朝勇退敌兵、保卫百姓的县官冯道根,明朝抗倭名将顾逵和清朝赈灾安民的蓝学鉴等,体现全椒人民崇敬贤能、不忘旧恩的淳朴民风。

太平文化街区以“走太平”这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通过民俗活动、历史叙事、文化设施三大空间系统的构建,体现“诉说历史,祈望太平”的主题。景观设计紧扣全椒地方文化和太平文化,延伸太平文化内涵,增加民俗内涵,形成独特的综合性旅游区。“太平文化街区”的建设,标志着全椒把“走太平”传统文化资源物化为文化产业,整体提升了全椒发展的实力和城市形象。

(二)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

万人空巷走太平

每年,正月十六走太平民俗活动在全椒隆重上演。从清晨开始,来自外地和全椒城乡的百姓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来到太平桥,周边城市乃至江浙一带、甚至国外友人也专程来全椒走太平、讨吉利,求得一年平安、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近年,为了突出展示全椒文化风情,演绎独特民俗,推介历史悠久古老的全椒,全椒县精心策划了“走太平”——“民俗文化健身走”活动,此项活动已申报安徽省全民健身十大品牌。上午八时许,万人“健身走”活动启动仪式拉开“走太平”的序幕,市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县政府广场出发,迎着朝阳,迈着矫健的步伐,途径传统的行走路线“三桥两街”,走向太平桥。

到了太平桥,人们一律由南至北走过,边走边祈福。燃一柱清香,放一挂鞭炮,系一根红丝带,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为自己和亲人求一份幸福与平安,消病祛灾、健康吉祥、事事顺利。太平桥两岸香烟缭绕,炮竹声声,太平桥上和两侧的文化广场到处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携三五好友的,抱着孩子的,用轮椅推着老人的,各类人群络绎不绝。

到了晚上,走太平再次掀起高潮,各种烟花在空中开放,火树银花、流光溢彩,景色蔚为壮观。太平桥、太平阁、太平坊、太平井彩灯闪烁,红灯笼、红丝带在五颜六色的光彩中,照亮了走太平人们的笑颜。

花灯表演闹太平

花灯表演是每年走太平活动的经典节目。10个镇约20个花灯队、500名表演者,声势浩大,从县政府广场向太平桥出发,穿过走太平的人群,精彩纷呈的花灯串烧、游街、踩街,边走边表演。

半小时后到达太平文化广场,高跷灯、河蚌灯、秧歌灯、旱地行舟、龙灯、狮子灯等各式花灯正式演出。传承二百余年的农民高跷队,在传统的基础上编排出具有时代气息的表演内容,“走大边”“溜小场”“叠彩扇”“扭秧歌”,带着民俗的芬芳,展现新农民、新生活的美好场景。

“踩船舞”,在传统“旱地”行车的基础上融入时尚元素,将民间传统花灯“跑驴舞”“河蚌灯”等交融在一起,场面宏大,气氛热烈,博得观众阵阵喝彩。具有南北特色的狮子灯,呈现出各自不同特色,翻滚串蹦,高潮迭起,双狮吐福,独特技巧与空中高难度的精彩表演将花灯大赛推向高潮。被誉为“安徽第一龙”的二郎口镇长龙由40多位农民表演,巨龙腾云驾雾,高空盘柱,气宇轩昂。

喝彩声、欢呼声、锣鼓声和演唱声混在一起,整个广场沸腾了。花灯队行至太平桥,领头的是县官刘平,只见他戴着官帽看着天下太平心里乐开了花。广场上还举办了歌舞、小品、戏剧等大型综合文艺演出。

人们高高举起手机、相机,纷纷聚焦在“江淮背腹,吴楚冲衢”的匾额下,聚焦在色彩艳丽的花灯上,聚焦在人们的笑颜里,聚焦在欢腾的太平文化广场上,抢占有利机位掀起快门,拍下这一幅幅颂扬纯朴、善良的全椒百姓,祈盼盛世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崇尚为官清廉、关爱民生的动人场景。

全椒县“正月十六走太平”活动已先后膺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殊荣,且被安徽省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许愿祈福祝太平

在太平桥广场上,崭新的青砖青瓦的徽派建筑,一字排开的牌坊群犹如一个个守护平安的神一样矗立着,一个大鼎里紫烟冉冉升起,不少市民手持平安香在香炉旁默默许愿祈福,再把平安香扔进香炉内,随后点燃平安炮。太平寺里也迎来了不少虔诚的祈福者,他们来此一趟只为心中那一年的平安梦。在太平桥的南桥头,铭牌写着“贺橹楼”这座新建的仿古建筑,其风格与已建成的太平桥如出一辙。贺橹楼下,人潮涌动,但井然有序,人们边走边祈福。

走到宽敞的太平桥上,桥两旁各有一排红丝带,大多系在了事先准备的绳子上,有些系在桥栏上。春风乍起,丝带随风飘扬,喜庆又时尚。无论是老人、孩童还是年轻人,人人都系上一根,系上平安带为的是祈求平安。

作为民俗活动“正月十六走太平”中的一大保留节目则是到太平井边扔硬币。在太平桥北侧广场,一个新建成的太平井颇为气派。小小的太平井旁已经加装了安全护栏,里三层外三层被围了个水泄不通,一个个市民拿着硬币跃跃欲试,比比看谁的“手气”更好。“硬币平着沉下去就说明今年的财运是洋洋得意。”不少市民表示,扔硬币只是图个热闹,也是一种习惯。

乐玩乐游享太平

祈求平安、追思古人的全椒走太平民俗活动,又增添了商品交易的内容。走太平的商机一年高过一年。每年正月十六的前后,全椒走太平活动现场商家云集、万头攒动,摊位摆满太平桥两侧,绵延千米。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商品遍布太平桥两岸。年轻人更喜欢各类小吃,烧的、烤的、蒸的、炸的应有尽有。

在太平桥东侧,专门划定了3000多平方米的民间小吃集中区,人们走了太平也享受了满满的口福。在吴敬梓路沿线,盆景苗木、花鸟鱼虫、服装饰品等商品琳琅满目。玩碰碰车的,骑骆驼照相的,扮演孙悟空猪八戒的,写字作画的等各种娱乐分布其中,让孩子玩都玩不过来。

人群里到处都是卖红丝带的,扯上一根系到桥上、树上,红色的丝带在风中飘荡,平安吉祥在人们的心里荡漾。随着地方开发全椒走太平旅游资源规划的实施和完善,进一步提升了全椒地方文化的知名度,极大地推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必将带动皖东地区民生繁荣。

招聘岗位赶太平

走过了太平年就过完了,要认真干活了。全椒县积极利用走太平的契机,搭建供需平台,开展了用工对接、科技咨询、农资展销等活动,引导求职者就近就业,帮扶企业用工。招聘会现场十分火爆,求职咨询者穿梭其中。县内近百家和滁州经开区几十家规模企业进行现场招聘,涉及车工、钳工、机修、家政服务、服装玩具制作等一百多个工种,现场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现场吸引了数万名求职者进场咨询并达成初步就业意向。县相关部门也不失时机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安全责任保太平

数十万人走太平,安全成了头等大事。多部门派出全职人员,分包了三、四十个路段的安全工作。负责维护包保区域的秩序,引导、疏散游人,引导商贩在规定的区域设点摆摊,引导游人在指定地点燃放烟花爆竹、烧香等。组织青年志愿者分布各处,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及时服务,组织医疗救援队做好医疗保障。公安特巡警以及武警官兵在走太平核心区域设岗立哨,确保安全。县公安局还利用天网工程,实时监控走太平核心区,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全椒县传承沿袭“正月十六走太平”民俗文化活动,积极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民俗文化,坚持不断创新,显示出无穷的活力。开展和引领好民俗文化活动,对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引领全椒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十三五”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民俗文化正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为了延续优秀文脉,提升全椒区域综合竞争力,全椒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将继续做好太平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工作,以此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新全椒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谱写科学发展的新乐章。

标题:《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桥的由来》作者:祖冬;学海无涯,欢迎大家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本文链接:http://www.chinanumberone.net/why/2674.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QQ:11034684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10346841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9:30-23:30,节假日休息!

有网站的直接留言网址和关键词。

 

QR code